在所有的國外車企里面,緊迫感最強的是大眾汽車,所以我們可以看到大眾在各個品牌上 Pilot 的車型不斷推向市場,嘗試電動汽車的銷售模式,也在搭建平臺化的,往更高量的銷售。這里也分轎車和 SUV。
1)轎車
大眾在城市用純電轎車 A00 級別上,布局了 E-Up,這款車目前正是有了更新,在 WLTC 下做到了 250km,在這個上面會陸續(xù)擴展到不同的車。在 A0 上面,也是相似的思路,走城市用車的路線,只是時間點會晚一些。
第一款的 MEB 車型,是在 ID.3 上進行的,ID.3 同樣是把 MQB 的 BEV 轉(zhuǎn)化為 MEB 的起點,在緊湊兩廂車型嘗試三種不同鋰電池電池組,分別是 45kw·h、58kw·h 和 77kw·h,續(xù)航里程的范圍為 330km-550km(WLTP 標準)。
在較大的車型方面,特別是 ID AERO 上面采用 MEB,這里和 PPE 會有個交叉,兩個平臺的各種特性上會有較大的差異,但是是有一些重疊的。由于再在上面疊加車型,是走電動汽車的盈利路線,所以在這里需要看幾臺跑車的實際表現(xiàn),來拉動行政級車型的電動化。
2)SUV
MEB 的主戰(zhàn)場是緊湊型 SUV 到中型 SUV,目前看下來是做一輛然后各個品牌去推,基于不同的電量組合出來不同的階梯。
PPE 和 MEB 上面,估摸著尺寸是要兼容的,否則底盤上和動力總成布置上沒辦法在一個車型框架里面推動。以奧迪的車子為例,eQ3、eQ4 用 MEB、eQ5、eQ7 和 eQ9 用 PPE,分界點還是不太明顯的。
從總體的判斷來說,目前大眾的 Wave1,是基于現(xiàn)有的 MQB BEV、MLB 改的 BEV 等去嘗試推動,量能估計是在 10-20 萬級別的,想要通過 MEB 一下往 50 萬 -100 萬層級去推動,車型需要進一步豐富,里面的難度也確實不小。
A+B+C=Mini+Sub Compact+Compact; D+E+F=Mid-Size+Large+Luxury; RV=SUV+MPV;
在主要的 A 級車里面,45-77kwh 的方案在 2020 年后,起量的主力車型可能和價格關(guān)系挺大;在 A 級 SUV 里面,對應(yīng)的需求電量可能更高一些
目前看來,大眾在歐洲相對速度更快一些,執(zhí)行力層面和政策因素都驅(qū)動它快速往前走,在國內(nèi)目前的狀態(tài)下,處在用 MQB 的 BEV 做 Pilot 階段
小結(jié):看完挺多的規(guī)劃,車企想要把電動汽車真正按照全球各個政府的想法,全面推進到家用普遍能接受,可能還需要 2-3 年的時間,在這段時間里面,降本是一個要素,燃油車受進一步的法規(guī)約束而精簡產(chǎn)品組合也是一個要素,如果按照當前國五減價甩賣的價格狀態(tài)來比,電池短期內(nèi)降本再怎么折騰也很難與之比對,一方面車企把資源重新分配,減產(chǎn)燃油車并且調(diào)整價格組合(這里可能是全面的配置 48V 或者其他成本上加個 4000-5000 的選擇),然后才可能有一個兩邊發(fā)展都能接受,這段汽車行業(yè)主動調(diào)整的時間可能是需要持續(xù) 2-3 年